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內,找到來自大陸的珍貴石敢當拓本,證明“泰山石敢當”可以追溯自金元時代就已經出現。(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3月25日電(記者 趙家麟)“泰山石敢當”在中華文化中是重要的鎮煞、辟邪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25日在台灣成功大學舉辦的學術座談會中揭露了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內,保存了來自大陸的珍貴石敢當拓本,證明“泰山石敢當”最遲可以追溯自金元時代。
“閩台文化與泰山石敢當”學術座談會25日在台灣成功大學舉行。這場針對泰山石敢當文化的座談,讓兩岸唯一撰寫出版石敢當專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與台南坔頭港國小退休校長、民俗文化研究者黃文博,得以共聚一堂,分享兩岸對石敢當文化研究的第一手學術與田野調查成果。兩人的石敢當研究專書也首度在學術座談場合一併亮相陳列。
此外,在這場座談會活動主辦人、成大中文系特教授陳益源,目前身兼台灣的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現在也兼任大陸的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兩岸的中國民俗學會都參與這次石敢當學術交流的協辦工作。
據查,大陸的中國民俗學會成立於1983年,由大陸全國民俗學工作者自願結成的民俗學專業學術團體;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認證為諮詢機構。台灣的中國民俗學會則源自於1930年由民俗學者婁子匡(1905-2005)及顧頡剛等人於1930年在杭州所創,婁子匡於1949年將中國民俗學會移到台灣。
身兼大陸中國民俗學秘書長的葉濤,在25日的座談會中追溯從“石敢當”到“泰山石敢當”的歷史流變,探析泰山石敢當的空間傳播。他表示,在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廣的區域,以及海外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於居住的房屋前後、路巷岔口、村落周邊、橋樑兩側、河道岸邊經常可以見到寫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碑石刻字,這是一種流傳了上千年的傳統信仰習俗,如今仍舊在民間繼續傳承著。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內,保存了中國“泰山石敢當”最早的拓本文獻。(中評社 趙家麟攝)
他特別介紹了追溯泰山石敢當的源流考據指出,已在位於台北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的古籍、文獻檔案中,發現了目前最早有關泰山石敢當的拓本,可謂彌足珍貴,這檔案應該是來自於大陸,而拓本文獻檔案的重要性在於讓泰山石敢當的文化確定可以上推至金元時期就已經出現。
在台出版石敢當研究專書的黃文博,2002年出版的《南瀛石敢當誌》就調查過當時原台南縣內的181座石敢當。25日的座談會上,黃文博介紹了在台、澎、金、馬,石敢當信仰文化蓬勃發展情形,讓大陸的泰山石敢當民俗研究學者專家如獲至寶。
另外,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曾國棟概述台灣和金門各地石敢當的常見形式之外,還特地以他田野採錄的經驗為例,從“水來石當”、“鎮煞祈福”兩單元來呈現台灣各地石敢當的設置情形。
曾國棟說,石敢當除了鎮煞、辟邪之外,在台灣還有祈福的作用,並且產生許多傳奇的故事。例如,嘉義縣水上鄉鴿溪寮的“泰山石敢當”,相傳清光緒年間鴿溪寮庄東荒林的煞氣阻礙庄內龍脈,導致庄內生女不生男,經地理師指點,建立石敢當一座,果然有人家生下男丁,至今庄民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等民俗節日,以及嫁娶都會備辦牲禮向石敢當膜拜,祈求賜福平安。
山東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則是回顧歷史上“泰山石敢當”信仰經歷了從禁毀到弘揚的過程,清末康有為有禁祀之議,民國破除迷信又有打倒石敢當的倡議,爾後在時代風雲中,老百姓慢慢地在石敢當信仰中發掘出擔當、奮進的時代精神,將之昇華為民族禦侮的精神象徵,石敢當形象不斷重塑的過程,正生動展現出泰山精神歷久彌新、推陳出新的演變。
台灣民俗專家黃文博出版《南瀛石敢當誌》專書。(中評社 趙家麟攝)
黃文博介紹台澎金馬豐富多元的石敢當面貌。(中評社 趙家麟攝)
兩岸研究石敢當專書與作者在成大的“閩台文化與泰山石敢當”學術座談會會上同聚一堂。(中評社 趙家麟攝)
大陸學者專家走訪台灣雲林,在西螺尋找全台最大的“泰山石敢當”,地點立於濁水溪畔,目的在鎮水。(中評社 趙家麟攝)
台灣民俗專家黃文博提供的台南農田裡的“石敢當”影像。(中評社 趙家麟攝)
“閩台文化與泰山石敢當”學術座談在成大舉行。(中評社 趙家麟攝)
“閩台文化與泰山石敢當”學術座談在成大舉行,大陸學者左起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葉濤、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講師王亦錚、廈門理工學院數位媒體系講師李洋。(中評社 趙家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