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訊】為推動閩南文化研究,促進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成功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中心、泰安市泰山石敢當民俗文化研究院在兩岸中國民俗學會的協助下,3月25日上午10時在成大人社中心研討室聯合舉辦了一項別開生面的「閩台文化與泰山石敢當」學術座談會。
「閩台文化與泰山石敢當」學術座談會,由成大人社中心戴華主任、陳益源副主任共同主持,與談者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葉濤研究員、泰山學院泰山研究院周郢教授、泰安市泰山石敢當民俗文化研究院房慶安院長、楊彬主任、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講師王亦錚、廈門理工學院數位媒體系講師李洋等六位大陸學者,以及台南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林登順院長、坔頭港國小退休的黃文博校長、新營國小張溪南校長、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曾國棟理事長、詹伯望理事、成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淑如等六位台灣方面的民俗專家。其中,葉濤出版過《泰山石敢當》,黃文博出版過《南瀛石敢當誌》,王亦錚也曾在日本撰寫過名為《沖繩與泉州辟邪文化的比較研究》的學位論文,都是學有專精的知名學者。
學術座談會中,葉濤教授追溯從「石敢當」到「泰山石敢當」的歷史流變,探析泰山石敢當的空間傳播。他表示,在中國大陸和港澳台廣袤區域內,以及海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於居住的房屋前後、路巷岔口、村落周邊、橋樑兩側、河道岸邊經常可以見到寫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碑石刻字,這是流傳上千年的傳統信仰習俗,如今仍舊繼續傳承著。
周郢教授回顧歷史上「泰山石敢當」信仰經歷了從禁毀到弘揚的過程,清末康有為有禁祀之議,民國破除迷信又有打倒石敢當的倡議,爾後在時代風雲中,老百姓慢慢地在石敢當信仰中發掘出擔當、奮進的時代精神,將之昇華為民族禦侮的精神象徵,石敢當形象不斷重塑的過程,生動展現出泰山精神歷久彌新、推陳出新的演變。
泰安市泰山石敢當民俗文化研究院房慶安院長則著重介紹研究院的情況和今後發展方向,包括泰山石敢當民俗文化研究院建立的背景、活動(泰山石敢當文化節、尋訪泰山石敢當萬里行活動、海峽兩岸泰山石敢當書畫長卷聯展、海峽兩岸尋訪泰山石敢當拍客行活動)、建立泰山石敢當民俗文化展館、編撰《泰山石敢當文化叢書》和《泰山石敢當文化校本課程》,以及擬編撰《泰山石敢當志》和開展學術研討等。
閩南師範大學王亦錚老師是泉州人,他從2006年在家鄉泉州的田野調查中所收集的54座石敢當資料,為大家介紹泉州石敢當的建造場所、造型、辟邪功能,他現今石敢當已漸漸不為人所知,但並不意味著辟邪觀念與傳統習俗在泉州消失,相反的,這種與風水密切相關的傳統習俗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濃厚與普遍,連政府機關和社會精英階層都加入了這一信仰圈,是很有趣角值得關注的問題。
台、澎、金、馬,石敢當信仰文化十分蓬勃,黃文博2002年出版的《南瀛石敢當誌》,就調查過當時台南縣內的181座石敢當。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的曾國棟理事長除了概述台灣和金門各地石敢當的常見形式之外,還提及他田野採錄的經驗與觀察台灣各地石敢當的設置情形。
台南市後壁區後廍里多重符令石敢當、嘉義縣鹿草鄉竹仔腳 「泰山石敢當渠」、雲林縣西螺鎮「劍獅泰山石敢當」、南投縣草屯鎮龍德宮前泰山石敢當等處,都有鎮壓溪水洪流的傳說;雲林縣西螺鎮廣福宮前泰山石敢當碑、宜蘭市獅頭泰山石敢當等處,禳災之外還有祈福的作用,並且產生許多傳奇的故事。嘉義縣水上鄉鴿溪寮的「泰山石敢當」,相傳清光緒年間鴿溪寮庄東荒林的煞氣阻礙庄內龍脈,導致庄內生女不生男,經地理師指點,建立石敢當一座,果然有人家生下男丁,至今庄民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等民俗節日,以及嫁娶都會備辦牲禮向石敢當膜拜,祈求賜福平安。
這次活動主辦人陳益源特聘教授指出,去年九月山東泰安舉辦「第四屆石敢當文化節」,推動「尋找石敢當兩岸拍客行」活動,成大人社中心和金門建築學會是台灣方面的協辦單位,目前這項有獎徵選石敢當攝影作品活動,會一直持續到2015年8月16日截止收件,歡迎各界提供有關泰山石敢當(石敢當)題材的攝影作品參賽,詳情可參見大陸中國民俗學會和泰安市泰山石敢當民俗文化研究院的官網:www.chinesefolklore.org.cn ;www.sgdyj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