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店镇有前旧县、中旧县、后旧县三个村庄,旧县在春秋时期叫博邑,是泰山附近最早建置的城镇,也是古代泰城位置所在,直到宋代泰城才迁到今天地址。现在旧县还有古博城城墙遗址,城墙夯土里有大量汉代陶片。唐高宗封禅泰山时与武则天曾驻跸博城,现仍存地名皇上台亦即当年遗址。
旧县是泰山周围
最早出现的城镇
旧县村现属泰山区邱家店镇,地处泰安城东南部,汶河北岸,泰安至楼德公路东侧,距泰安城15公里。旧县村分为前、中、后、东4个村民委员会。在旧县村头的村碑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据《重修泰安县志》载:春秋为博邑,西汉为博城,后魏改名博平,隋为博平县,唐置乾封。因此村曾是旧县城址,故名旧县。”
这一段文字虽然简略,却告诉我们多个重要历史信息。首先“曾是旧县城址”可知旧县是泰城的前身,以前古泰安县城在这个位置。“春秋为博邑”一句可知,这里早在春秋建置了城镇,是泰山周围最早的城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村碑上记录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旧县的名称曾经历博、博邑、博阳、博县、博平、汶阳、博城、乾封、旧县等变迁。
古城最早叫博城
金元时改为泰安
有学者考证,春秋时,齐国设博邑,战国时博邑也是齐地,境内有阳关邑、博邑、梁父邑。到了秦代博邑改博阳县,为济北郡首府,在泰山之南的汶水北岸。两汉改博阳为博县,将赢、博两县割设奉高县,现在岱岳区范镇的故县村是古奉高县遗址。汉武帝来泰山封禅,为封禅供祀泰山决定专设一县,此地位于赢汶河、石汶河之间,水源充足,于是分别割赢县西部和博县东部属地,在此地设置了奉高县。
汉武帝元封二年,将秦山郡治所定在奉高县,三国、魏、西晋此地均为泰山郡治所。隋代迁奉高入博,改名博城,地址就在现在的旧县村。唐带改博城为“乾封县”属兖州。宋代乾封县由现旧县迁至泰山南麓的古岱岳镇(即现址),仍称乾封县,而原乾封城(即今旧县村)从此改称旧县,旧县之名延续至今已一千多年。公元1008年乾封改称奉符县,并在县城西南另筑新城,其城址即为今市区南郊的旧镇村。金、元设泰安州,泰安名始于此。明代奉符县撤销,为泰安州,隶属济南府。清设泰安县,属泰安府。
博城古城墙遗址
有大量陶片散落
21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记者登上博城古城墙遗址。古城北门原址向西,有5米多高的一片土台,现在已成一片樱桃果园,向西延伸一公里左右,站在土台顶能俯视整个古城。因种果园需要,城墙原貌被严重破坏,找不到砖石,只能看出夯土。
北门向西城墙高度略低,从城墙断面可以看到厚厚的碎陶片堆积。有春秋时期陶罐、盆的残片,也有兽纹瓦当,汉代陶片、布纹瓦、板瓦、残片。当地农民翻土种地也能挖到隋唐碗碟瓷残片,甚至完整的碗碟。
在古城东门外,有一片东西100,南北300米的平正土台,高出周围土地1.5米左右,这就是当地人说的“皇上台”,相传是唐高宗封禅泰山时与武则天的驻跸之所。旧县另有古迹天封寺,因文革破坏,除几棵古树和留在岱庙的残碑外,几乎没留下可寻遗迹,未去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