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下有条河,叫做“八掌溪”,环绕着嘉义市。在嘉义的市郊,有两个人工湖,一个叫做“兰潭”,一个叫做“仁义潭”,它们是嘉义市民日常休憩的地方。总之,嘉义是个有山有水、风光明媚的小城,非常欢迎各位前来旅游观光。嘉义大学在这个月初曾举办一场研讨会,会议名称是“中国小说与戏曲学术研讨会”,已经办了三届。这一次,两岸各有十来位学者参加,场面非常热闹。会后,我带领大陆来的朋友上阿里山去旅游。阿里山海拔2000公尺左右,就高度来说,和泰山差不太多。阿里山上巨木成林,有不少树龄高达2000年以上,人站在树下,简直就像只小松鼠,让大陆来的朋友惊叹不已。另外,1000岁以上的巨木也有数十株,还有一些天然的湖泊。春天的樱花,冬天的梅花,热闹缤纷,充满了自然美景。阿里山充满了自然之美,景色秀丽;可是和泰山比起来,人文的感受就显得不足了。泰山山势的巍峨,加上骚人墨客的歌咏和赞叹,以及神圣的宗教情怀,都是阿里山所望尘莫及的。但我们同样都喜欢山,也喜欢亲近山,就是因为我们都对“山”有着特别的感情。所以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向大家报告泰山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影响,本人感到特别的高兴。
山东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虽然台湾和山东的距离相当的遥远,但是透过文化知识的传播,台湾人对山东并不陌生。我们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每年都举办祭孔大典,并且训练小学生跳“八佾舞”。我们的中学课本授里选读了刘鹗的《老残游记》,对于书中所描绘的“大明湖”风光心向往之,我们对山东英雄秦琼秦叔宝的故事也很熟悉。至于鼎鼎大名的“东岳泰山”,更是从读小学开始,就不断的从地理和历史的学习,以及诗文的歌咏中,认识到他的神圣和伟大。所以即使是孤悬海外的台湾,谁又敢“有眼不识泰山”呢?
一、关于泰山封禅玉册
说到泰山文化,一定会先想到历代帝王在泰山的“封禅”。泰山又称为“岱宗”,因为它是五岳之首,东方代表春天,是一年之始,所以东岳也象征着改朝换代的开始,这就是为什么历代的开国帝王都想到泰山去“封禅”。所谓“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祭天的“封礼”,以及在泰山附近的社首山举行祭地的“禅礼”。虽然历代开国帝王都想到泰山去封禅,可是在中国历史上留有确切记载举行过封禅的,却只有七位帝王,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和宋真宗。其中除了武则天在嵩山封禅之外,其它六位都在泰山。这些帝王有些并不是开国之君,例如汉武帝封禅其实是和他想求长寿有关,又如在唐代,其实唐太宗也想封禅,但因出现彗星(帚把星)而作罢,所以群臣才会劝高宗完成父志;宋代的情形。也有些类似,宋太宗早就想封禅,却发生了元和、文明两宫殿的火灾,所以作罢,而由他的儿子宋真宗来完成。在封禅的仪式中,需要用到四份“玉册”(又称玉牒、玉版),两份用来祭天(封),两份用来祭地(禅)。在封礼时,一份玉册献给正座的昊天上帝,另一份献给配座配享的祖先。封的时候,要先将玉册用玉检包住,并且缠绕五道金绳(所以玉检上会有五道凹沟),献给上帝的那一份封入玉匮,献给祖先的那一份封入金匮,再把玉匮金匮放入石坎之中,禅的情形也大同小异。
这七位帝王用来封禅的玉册,到目前为止,仅有两份“禅地玉册”出土,其它的五份目前都还未能发现。而这两份禅地玉册,目前藏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玉器展览室里。这两份禅地玉册之所以会放在台湾,是有一段历史故事的。
两份玉册的出土,是在民国二十年(1931),当时驻守在泰安的军阀是马鸿逵,他想修烈士祠,树立阵亡将士碑,看到附近蒿里山上庙宇“森罗殿”前有一座已被摧毁的塔,于是想在塔的遗址上修祠建碑。在清理残砖的时候发现一个五色土坛,两份玉册就埋在那里。先挖出来的是“宋真宗玉册”,后来又挖出“唐玄宗玉册”。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重大发现,因为自宋朝以来,就没有人看过这些玉册,虽然唐玄宗曾经主张玉册内容应该公开,但《唐书》中也只有祭天(封)的内容,而没有祭地(禅)的内容,而这次发现的两份“禅地玉册”足以补史乘之不足。但马鸿逵当时却秘而不宣,玉册就在他的手上放了四十年,直到他死后,他的夫人才在1971年间,把玉册从美国运到台湾,献给了蒋介石。后来总统府又把它们拨交给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一直到现在还藏在那里。
台湾的《故宫文物月刊》106期有一个“唐宋玉册专辑”,在这个专辑中,有几位学者对这两份玉册做过深入的研究,并且将玉册以及用来封存玉册之玉匮的嵌片及玉检的图片也刊印出来。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所谓的玉册,实际上是由十几根玉简组成的,上面刻了字,唐玄宗的玉册有十五简,宋真宗的玉册有十六简,宋册的内容多了一点,但形式大同小异。同时出土的还有制作玉匮的嵌片,以及用来包住玉册的“玉检”。这些玉检和玉嵌片,目前也都藏在台北的博物院里。
唐玉册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在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一日,我李隆基特地昭告伟大的地祗,道:我承受了保有大地的名义,承担了重大的国运,所以我遵循大地的正义,来做为人民的终极准则,从早到晚都不敢改变,也不敢自求安逸。仰赖元始的大地降下神灵,赐给我们最大的庇佑。让各种物类生长,常想到丰年的展现,时常要来东巡报答大功。现在我很恭敬的准备了玉帛、牲礼、五谷等等物品来表达我的至诚,希望祢能来享用。
唐玄宗玉册除了他的名字“隆基”两字是楷书,其它的字都用隶书刻成。其材质其实是石简,那是因为唐代喜欢用陕西秦岭太白山“白石”的缘故。宋真宗玉册的内容除了历数了太祖、太宗的功绩之外,内容相差不大。其材质据考证应是新疆和阗产的“白色闪玉”,全都用楷书,而且上面的金漆还保留了不少。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两份玉册发现的地方是蒿里山,而不是史载的社首山,这乃是因为蒿里和社首两山相连,而社首实为两山的总名。此外,之所以为宋册先出土唐册再出土呢?那是因为,唐册曾在宋太宗时出土过一次,宋真宗在封禅时先将唐册埋入,再将自己封禅的玉册埋入。
还有2001年的时候,在今陕西西安市未央区也出土了一方玉牒的残片,是用篆字写的,经过专家的考证,认为是王莽为了封禅泰山而制作的祀天礼器。这块玉牒是用青石镌刻的,而且是一整块,和唐宋玉册用玉简或石简不同。为什么这块玉牒会在西安发现,而不是在泰山呢?那是因为当时赤眉军正盘据在泰山一带,王莽没有办法东巡,所以放在当时长安的“桂宫”,也就是这一次玉牒出土的地方。因为这事和泰山有关,所以就顺便说明如上。
台湾的一般民众对这两份玉册,其实知者不多。也就是说,台湾民众并没不真正了解这两份玉册的重要性,这是颇为令人感到遗憾的。但馆方则十分重视,还经到巡回澳洲及新加坡等海外各地进行展览,引起过一些回响,也促使新加坡和香港的学者对这两件宝物产生关注。因为历史的因素,使泰山这两份珍贵玉册流落到台北,不过幸好它们一直都被保存得很好,这一点请大家放心。
二、泰山石敢当
封禅毕竟是帝王的行事,玉册的内容也未必人人都懂,泰山文化的影响在台湾分布最为普遍的,实为“泰山石敢当”。石敢当信仰来源甚古,一般认为唐代以前已经有此习俗,至宋元时代而大盛,元末明初陶宗仪所撰《南村辍耕录》卷十七《石敢当》条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 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可知石敢当是立在路冲,用来避邪押煞的。
不过清代以前,只书“石敢当”三字,未加上“泰山”字样。一般相信,泰山石敢当的流行,当在清朝初年。这是因为传闻中有康熙年间广东徐闻知县都到职不几日便身亡,某黄姓知县的风水先生认为是因为官署被一宝塔的影子所压,于是立一“泰山石敢当”碑以厌胜之。按石敢当本来自古代的灵石信仰,古人认为石头有镇宅避邪的法力,加上文字,更具符咒之效,再加上泰山神的力量,则法力更能加倍,此所以之后的石敢当,以加上“泰山”二字为常态。
到了后来,石上的刻字更有许多变化,例如“泰山石敢当止煞”、“泰山石敢当大吉”、“泰山石敢当止风止煞”,也有单书泰山的,例如金门的石敢当有书“泰山在此”的,也有书“泰山神位在此”的,后者还是前清嘉庆年间所立的。除了字样的不同之外,也有增加其它避邪物的,例如:狮头、宝剑、太极、八卦、日、月、符咒等等,不一而足。在台湾,则以咬剑的狮头最为流行。台、澎、金、马地区的石敢当数量相当庞大,而又以外岛为甚,尤其是澎湖一处就有将近六百座之多。推其原因,当是外岛的出海人多,有安全的顾虑,而气候变化无常,人民也容易生病,在医学不发达的时代,只能用信仰来获得安慰。
据我所知,日本琉球也有很丰富的石敢当信仰,有人说是闽南移民带过去的,这当然不无可能,但也印证了海岛石敢当信仰的流行。至于台湾本岛,则以台南县为多,初步统计有181座(根据黄文博的《南瀛石敢当志》一书)。这些石敢当,除了“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或加上太极八卦、三清、七星等文字外,也有写成“石敢东”、“石敢冬”、“石敢挡”的,这当是因为谐音而造成的。也有书为“石太山”、“石元公”或“东岳大帝”的,其它单书各种神佛名而不书石敢当字样的也有不少。另外像台北县的板桥市,则有三处将石敢当立为庙,有两处书“石敢当庙”,一处为“石敢当公庙”,这是因为民众感念石敢当显灵,特别为之立庙的,这也是石敢当文化的一个演变。
本人所住的嘉义地区石敢当并不多见,不过我所任教的嘉义大学民雄校区附近,倒有一座具有三百年历史的“泰山石敢当”,这座石敢当曾经是三百年前的“番汉界碑”,也就是当时台湾平埔族和汉人之间所划的界限标志。民雄乡的隔邻大林镇也有两座石敢当,据说是因为当时的两大旺族为了当地的“龙脉”产生纷争,于是没有掌握龙脉的一家就立了石敢当来阻挡龙的去路。
再往北部到达嘉义的隔邻云林县,则有一个号称全台最大、也保护最为周到的“西螺镇石敢当”。这座石敢当原来位于西螺渔市场的巷内的,高达五尺,雕刻细致,上部刻有狮头,狮头上写着一“王”字,口中并含有一把剑,气势不凡。传说这块石敢当非常有灵,能帮农夫看田,时常陪着农夫一起巡田,还会发出铃铛的声音,故被当地农民奉为保护神。所以这尊石敢当,上有遮风避雨的水泥亭子,下有基座,每逢节庆都有人前来焚香膜拜。后因道路拓宽,石敢当被移到浊水溪畔,守护着乡民。西螺的石敢当上书“泰山石敢当”,其中的“泰”字少了一点,是希望减少水患,石字上方多了一点,是希望能增加神力,敢字的“耳”字下方不露出,是希望地方上能四平八稳。至于上方的“剑狮”,也就是狮头上的大口咬着宝剑,其作用和石敢当类似,一方面可以镇宅避邪,一方面也可以化解“路冲”,一般都装置在大门、照壁,或是刀剑屏上。其造型多样,使用的材质也不相同,成为台南安平地区民宅非常重要的象征物。
台湾的传说认为剑狮的来源是在1662年郑成功入台击败荷兰人之时,据荷兰人《热兰遮城日记》中描述郑成功将士的盾牌上绘有恐怖的怪兽(就是狮面),军容壮盛,望之生畏。郑成功打败荷兰人后,军队驻扎在安平附近,将士操练后回到家里,把狮面盾牌挂在墙上,刀剑插入狮面盾牌的牙缝铁勾,从外看来即成狮子咬剑,此即为剑狮的由来。但上述的说法可能只是后人想当然尔的解释,因为明人午荣等人编的《鲁班经》已经有“狮子衔剑”的“泰山石敢当”,则剑狮怎么可能会起源于明郑时期?而且,在中国南方的客家土楼,也发现有“虎头咬剑饰”,其状与“剑狮”十分类似,或许此俗只是由郑成功所带来的军民传入台了。总之,石敢当信仰虽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宗教。但“泰山石敢当”普遍存在于台湾各地,带给台湾民众的心理安慰,这是无庸置疑的。
三、东岳大帝的信仰
石敢当信仰的目的主要在于避邪除害,可以说是“防御性”的,而且虽普及而规模甚小,远远不如东岳大帝的信仰。东岳大帝的别称很多,汉朝的纬书说泰山是“天孙”,就是天帝的孙子,六朝的志怪《搜神记》称其是“泰山府君”,在古代的小说中,大量记载了“泰山治鬼”的故事,在地藏王菩萨从印度传来中国之前,泰山府君就是阴间最高级的领导,掌管人的生死,这是在座的各位都很清楚的。至于《五岳记》这本书,则称泰山神为“天齐王”(《旧唐书》也有类似的说法)。《封神演义》又有一个新的说法,第九十九回说:“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于是东岳大帝有了一个俗名,叫做“黄飞虎”,“天齐”,就是《五岳记》所称的“天齐王”。而台湾最早的台南府城东岳庙,就用了“仁圣大帝”这个名称。至于台湾民间最常用的称呼,则是“岳帝爷”,加了一个“爷”字,或许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亲切一点吧!
台湾一共有23个主祀或配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加上金门也有泰山庙和修文殿主祀东岳大帝,可以说是遍及全岛,还加上外岛。这25座东岳庙中,以东岳大帝为主祀神明的如下:
1.宜兰东岳庙
2.头城东岳庙
3.新竹东宁宫
4.苗栗东岳府
5.铜锣五福庙(主祀五岳大帝)
6.台南东岳殿
7.善化东岳殿
8.学甲圣岳宫
9.高雄鼓山高南东岳殿
10.高雄鼓山地岳殿
11.高雄内惟王武宫
12.高雄盐埕东岳灵殿
13.高雄路竹武安宫岳府殿
14.屏东新园盐埔东岳殿
15.屏东新园中洲东岳殿
16.屏东枋寮郑圣庙
17.台东东岳殿
18.金门泰山庙
19.金门修文殿
由上列庙名可知,各地东岳庙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称庙、有称殿、有称府,也有称为灵殿、或称为岳府殿。也有乍看无法分辨是否为奉祀东岳大帝的,例如屏东枋寮的“郑圣殿”,据载在1973年元月,当地发生两车相撞的车祸,引起火烧车,两车四十余人葬身火窟。此后当地即十分不安宁,常有不幸事故,当时有一善心人士郑水波先生被众冤魂托梦,乞求立庙奉祀东岳大帝,因出资兴建此庙,因建庙人姓郑,故称郑圣庙。新竹东宁宫的前身即为“东岳庙”,建于道光年间,当时因为新竹为县城不得立岳庙,乃称为“青帝行宫”(东方属青),此宫几度被毁,后来将东岳大帝与地藏王菩萨合祀,改名为“东宁宫”,东宁为台湾的别称,取东方安宁之意。苗栗五福庙的得名,乃因五岳大帝并祀的缘故,实应称作“五岳大帝庙”。至于高雄的王武宫,以及金门的修文殿的取名原因不详。
此外,配祀东岳大帝的庙则有:
1.台南二天府
2.台南西港庆安宫
3.台南麻豆代天府
4.高雄鸟松小南海观音寺
5.高雄凤山城隍庙
6.屏东都城隍庙
这些庙都设有“东岳殿”来奉祀东岳大帝。
上述的25座庙中,我亲自去考察了其中的几座。台湾最早的东岳庙是台南的“东岳殿”,草创于明永历二十七年(1673),台湾当局将其定位为“三级古迹”。台南又称为“府城”,当年有“一府、二鹿、三艋舟甲”之称,指的是台湾最繁华的三个地方。一府,即台南府城,是当时的府治所在地;二鹿,指的是鹿港,现在此地已经没落成一个小镇了,但留下很多传统的建筑,是台湾仅次于台南、最具有文化资产的城镇之一,台湾歌手罗大佑写过一首歌叫做“鹿港小镇”,就是在写没有霓虹灯的鹿港和繁华都市生活的对比;艋舟甲,现在称为万华,目前是台北的一个区。台南目前是台湾的第四大城(前三名是:台北、高雄、台中),东岳殿在台南市的闹区。先有日本人的破坏,钟鼓楼、三川门都被拆毁,民国以后,又因为没有保护古迹的观念,为了拓宽马路使这座古庙不断的往内缩,本来这座庙有宽广的庙埕,现在只剩下本庙了,虽然还是三进的建筑,但十分窄小。虽然台湾很多东岳庙都是从这里分香火出去的,然而现在这座庙的气概反而不如其它的东岳庙了。
全台湾最有活力的泰山庙,当属宜兰的东岳庙。宜兰是台湾最北端的一个县,以温泉和冬山河的景观驰名全台。宜兰的东岳庙活动,不是单一的庙会,在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这一天,是全市的神佛都出动,整个宜兰市万头攒动,舞龙舞狮、中西乐队、各种杂耍都来凑热闹。据载,一些许愿的民众要戴上枷锁,扮演罪民,随着七爷、八爷在街上游行,而且要挨饿受罪,一方面向神明表示忏悔,另一方面也警惕作恶的人。本来每年还有一次游行,即二月初八迎城隍的活动,也是热闹非凡。后来,为了提倡节俭,于是轮流举行。
我还亲自走访了高雄的东岳灵殿,以及高南东岳殿。东岳灵殿颇有些冷落,几乎没有什么香火。它座落在一间民宅的二楼,一楼还开着小吃店呢!我走了一圈,整间庙除了我之外,一个人影都没见到。值得一提的是,这间庙把东岳大帝称作“秦府大帝”,这是比较特别的地方。至于高南东岳殿就热闹多了,但规模也不太,夹在民宅之中,显得逼仄。不过,至少它有三层楼,一楼主奉的当然是东岳大帝,二楼是地藏菩萨,三楼是七祖先师。高南东岳殿还有分坛,在更接近市区的地方,但到那里时才发现,整间庙根本是锁起来的。从高雄的多间东岳庙,以及高南东岳庙还有分坛的情形来推测,可以想象东岳大帝的信仰一定曾在这座台湾南部的第一大城兴盛过。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也在这里向诸位报告,就是我们嘉义的竹崎乡也有一间东岳殿,实际走访才知道,里面供奉的,乃是地藏王菩萨,完全没有东岳大帝的踪影,问了一下庙里的管理员,他们对东岳大帝完全没有认识。既然庙名“东岳殿”,却不供奉东岳泰山神,这的确是一件有趣的现象,这应该看成受东岳大帝信仰影响的结果。
四、碧霞元君
比起东岳大帝,台湾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信仰比较逊色,追究原因,可能是妈祖信仰太过兴盛的缘故。中国本有“北碧霞、南妈祖”之说,台湾是僻处南方海域的一个岛,四面环海,自然而然会以具有海神色彩的妈祖为信奉对象。在台湾,几乎每一个城市、乡镇,甚至偏远的农村,都会有妈祖庙,每年大甲妈祖前往嘉义新港绕境进香,更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活动之一。
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创建于清雍正八年(1731),据载该宫自古即有回福建湄洲祖庙谒祖的活动。甲午战争爆发,因为台湾割让日本而断香,而云林北港朝天宫后殿供奉了妈祖的圣父、圣母,遂权宜改往朝天宫举行祝寿之仪。1988年因镇澜宫前往朝天宫祝寿之活动日益盛大,且常被误认为是“回娘家”、“谒祖”,在董事会的决议之下,将活动地点改往嘉义新港奉天宫,并将活动名称定为绕境进香。整个进香活动有如嘉年华会,许多政治人物都不敢错过,在一连串的起驾活动之后,所有信众徒步跟随在妈祖的神舆之后,进行为期七天八夜的进香行程,要跋涉两百八十余公里,经过的地方,民众扶老携幼,跪在道旁上香膜拜,更有许多信众相信在神轿下爬过会带来福祉。当地的俗话有“三月疯妈祖”一说,可见妈祖信仰的狂热。
有趣的是,明末的崇祯皇帝曾经两度封妈祖为“碧霞元君”,很可能在当时,碧霞元君的信仰深入民间,甚至于宫廷,所以皇帝才有封妈祖为元君之旨。由此封看来,元君的地位是高于妈祖的。但后来,碧霞元君的称号没有再和妈祖相连,而妈祖则从“夫人”、“妃”,升高为“圣妃”、“天妃”,最后则成为“后”、“天后”,其地位被不断的晋升。在中国南部,其声威确有超越碧霞元君之势。
碧霞元君的神庙被称为“泰山行宫”,目前全台湾唯一正式、合格的泰山行宫,只有高雄的“草衙龙凤宫”一座而已。这座神宫的庙龄只有三十余年,但庙中所供奉的碧霞元君金身则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间有一段充满神异色彩的曲折过程。以下是本人亲访龙凤宫与管理人朱鸿山先生晤谈,并参考该宫的简介整理后的内容。话说清康熙元年(1662),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有一朴实农民朱清,得友人资助而转业从事木材生意,积财渐丰。朱清经营生意的闲暇,常到泰山碧霞祠去参拜碧霞元君。某日参拜回家后,梦见碧霞元君法相,降谕朱氏俟醒后“速往南赡部洲蓬岛(即今台湾)宣化济世。”朱清乃遵元君玉旨,立即延聘雕塑名师,按梦中所见的元君神像塑制元君乘鸾金身。三个月后,乃恭请元君神尊搭船至台湾,金身暂驻北部士林的皇母寺,与眼王夫人、注生娘娘同祀殿内。士林皇母寺亦因有三圣驻驾而显扬,香火鼎盛,信众络绎不绝。
台湾割让日本时,岛内烽烟连天、哀鸿遍野。根据传说,碧霞元君曾显化老妪游走民间,挽救生灵,阻挠日本倭寇凶暴杀戳行为。并且还化身到日本江户,教导东瀛学者,授与六艺及皇室礼仪、宗教科仪、解惑经典、传授修身养性之道,藉以缓和阻止日军和执政单位杀害无辜居民。民国二年(1913),有陈本安居士,奉请碧霞元君金身,移驻打狗凤山郡(今高雄县)朝圣寺安座供祀。翌年,南台湾沿海地带发生瘟疫,死亡相继,元君悲天悯人,遂再显化妙龄少女行医济世,呵慰患者,而药到病除,黎民受拯救者无数。民国八年(1919)元君显化的少女飞升,当时人称她为“菩萨心肠大姑娘”。朝圣寺于1963年领碧霞元君玉旨,赐名为“龙凤宫”,设宫于当地大户洪文庆的府内。不久,由乩士陈贤办恭迎元君金身移驾林德官宅内厅堂奉祀。
1976年春天,复由朱氏昆仲(鸿山、鸿杰、鸿泉)迎请元君金身圣驾至高雄市草衙新建宫庙“龙凤宫”现址。据朱鸿山先生说,当时他虽然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但得到元君托梦,方有迁建龙凤宫之议。1989年草衙龙凤宫再加以扩建,宫庭十分雅致,宫内同祀释迦牟尼、观音大士、至圣先师等神佛,成为儒释道三教修持之圣地!朱先生说,他们龙凤宫以保存碧霞元君的相关文化为职志,编印了很多关于元君生平及其灵验神迹的书。有一些称为“经”,例如《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儒圣妙经》,内容记载的是元君的来历及其法相神灵等等。朱先生还整理了元君生平传说,编了一本《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传》。另外还编有《泰岱传香》一书,载录了元君登坛宣化的诗偈。据闻朱先生已被聘为泰山碧霞祠的顾问,和此地的碧霞信众颇有往来。
除了龙凤宫之外,台中的慈航山也附祀碧霞元君,并且雕刻了极为华丽的金身,很具有现代感。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台湾有不少“碧霞宫”,宫内奉祀的是岳飞,而不是碧霞元君。
五、结语
泰山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以及对台湾的影响,当然不止上述诸项而已。事实上,泰山文化沉淀在台湾人的心灵深处,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影响,泰山文化的氛围因而不断的落实在各项事物中,缭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台湾有泰山乡、泰山里、泰山路、泰山街、泰山巷、泰山小学、泰山中学、泰山文化基金会等等,另外还有不胜枚举的公司行号以泰山为名,比如泰山企业集团生产各种食品、泰山电子公司生产各种电子产品,还有建筑业的泰山房屋、有替人介绍房子买卖的泰山中介等等。其中泰山企业的规模最大,生产很多在台湾非常畅销的品,例如泰山纯水、泰山调理油、泰山鲜草蜜,还有许多加工过的各种果汁、茶品等等。总之,“泰山文化”就像是空气一样,我们平常不会发觉,可是稍稍留意,就会发现他是环绕在我们的生活周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