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泰山石敢当习俗出现的历史背景
据近几年,有关泰山石敢当的研究和著述,泰山石敢当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大山崇拜、灵石崇拜,也应与汉“泰山治鬼”说有关联。更与封建帝王泰山封禅,高度神化泰山神灵有关。譬如;泰山安,四海皆安;国泰民安,国家社稷如泰山一样稳固,黎民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安如泰山、稳如泰山等等。
但是,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形成与广泛传播,应当是宋以降,主要是明清时期。
笔者认为,这与明清时期宗教信仰的日趋世俗化、民间化有极大的关系。这个时期,中国宗教信仰呈现两大特点。
其一、儒、释、道三教合一。
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儒、释、道三教之间出现了长时期的互相压制、排斥与诋毁。唐以后,儒、释、道之间的斗争,日见平和。宋元时期,在继续保持儒学治国正统地位的前提下,兼容佛、道二教。《三教平心论》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说,鼓吹三教合流。明代全真教更以“三教合一”为立教修行的指南:“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儒门释道道相同,三教从来一祖风”。随着社会的演进,儒释道三教开始相互认知。提出三教同源,可以相容为一。彼此开始渗透。
第二,明代以来,宗教信仰日趋世俗化、民间化。
任继愈先生在《中国道教史》中指出:“明代帝王所信奉的,许多是历代不入祀典的民间神,其立庙祭祀,又多以道士为主持,致使明代道教延入了众多的民间神。不但影响着明王朝对道教的态度,也促成了道教本身的世俗化和民间化”。这个时期,儒、释影响力大大减弱。而道教信仰世俗化、民间化日渐明显。清代更甚。
这种道教信仰世俗化、民间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的中下层人士成为了宗教信仰的主体。而这种宗教信仰的主体成分的变化,势必会将宗教信仰的观念去影响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人们的生活居住习俗。
泰山在封建社会被高度神化,先封王而后成帝。但宋以前是被社会上层,也即封建帝王所供奉。在泰山上下的崇神盛典,一般黎民百姓不能企及。宋以后泰山神灵则是被全社会(更多的是社会中下层人士)所崇敬礼拜。从社会的一小部分人,到全社会人士都能对泰山神灵瞻仰崇拜。特别是社会中下层人士参与其中,而且成为崇神队伍的主体,势必影响到民风习俗的改变。
这里不得不提到宋真宗。他是泰山帝王封禅的终结者,又是后来最受崇拜的泰山女神的始作俑者。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真宗在玉女池发现一女性石象,令人修复,并下诏建造昭真祠供奉。这个昭真女神,这就是后来的泰山老母--碧霞元君。泰山上的崇神历史,可以宋真宗划线。在其之前以帝王封禅为主,崇神目的主要是祈国泰;在其之后则以民间百姓崇祀泰山神灵为主,崇神目的主要是民求安。
明代以来,碧霞元君香火最盛。据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以致“每岁瓣香岱顶者数十万众”。
二、泰山石敢当成为了中华民族期盼安居愿景的优良习俗
综上所述,正是明清之际,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和民间化,形成了全社会对泰山神灵的供奉与崇拜。从而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俗。由于人们对泰山神灵的尊崇膜拜,泰山一石一木都被赋予了神灵与神气。在泰山树上压石、拴红布条,谓之曰“压子”、“拴子”,这样会得到泰山老奶奶送给的子孙。妇女们朝山进香,在山上折一枝松柏树叶插在头上,泰山老奶奶就会保佑她一路平安。请块泰山石放在家中,定能镇宅驱邪,保一家人四季平安。于是,与泰山有关,带着人们良好愿景的种种生活风俗习惯应运而生。
从人格形象的“石老人”、“石将军”、到刻有铺首衔环形象、书写“泰山石敢当”字样的条石;从请一块泰山石回家,到住宅房屋上镶嵌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青砖。泰山石敢当镇宅驱邪,能使家居平安的习俗形成了。
基于此,泰山石敢当习俗,让贫寒者思安,富贵者宜固,都会给每一个家居平安的良好愿景期盼者以神安。
众所周知,泰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巍峨的地形地貌,较早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之中。由于泰山与中国的社会演进密不可分,从而影响了中华民族先民的思想。而中国封建社会对泰山神灵不断推崇与神化,使泰山影响日广。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泰山作为一种形象和精神已深入到中国的整个社会,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泰山上下所承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泰山文化。
历史使然,泰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意识的载体,一个不可替代的象征。一个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的标识物。从石敢当的出现,到民间宅院标示“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形成,成就了泰山所代表的中华民族民俗民风中一个专用标识物。
也正基于此,泰山石敢当的民间习俗,不仅流传于泰山周围地域,而且流传于中国的广大地区。甚至随华人出国,乃至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诸多国家和地区也有这种居住习俗。这就使泰山石敢当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期盼良好居住愿景的一种生活习俗。因此,中国泰山石敢当的民间习俗一定会延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