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院简介 敢当新闻 敢当文化 敢当论坛 敢当文艺 博物馆 文创艺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敢当论坛
平安 和谐 勇敢 正义 福康——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泰山石敢当文化与当代精神理论研讨会】
添加时间: 2013-12-24    作者:    来源:   
 

泰山石敢当文化与当代精神理论研讨会:

平安 和谐 勇敢 正义 福康
——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
米 山

    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灵石崇拜,说到底源于对石质工具的崇拜。人类之初,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即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石器工具是这个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人们对石头心存感激,遂生崇拜。这种灵石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2005年12月31日,泰山石敢当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源于泰山,随着泰山文化的传播而走向四面八方,形成泰山石敢当文化,传播着普世正能量,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本文对石敢当习俗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就泰山石敢当习俗能够表现的平安、和谐、正义、勇敢、福康等文化精神内涵做了初步探讨,在泰山石敢当习俗“平安文化”的基础上作一点补充和扩展,以求教于方家。

    一、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分布区域和历史渊源
    “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2013年12月6日,笔者用GOOGLE搜索“石敢当”,用时 0.20 秒,找到约1,760,000 条结果;搜索“泰山石敢当”, 用时 0.19 秒,找到约 677,000 条结果 。同时用百度搜索“石敢当”, 找到相关结果约7,010,000个;搜索“泰山石敢当”, 找到相关结果约2,080,000个。充分说明石敢当(泰山石敢当)信仰习俗分布的普遍性和广域性。
    石敢当习俗是古代图腾崇拜中灵石崇拜的遗俗。就其石敢当的含义而言,虽有种种不同说法,其本源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之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在镇宅石上出现“石敢当”字样是在唐末。据宋代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秧,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诸字,是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资料。

    在明代以后,随着泰山信仰的发展,在各地石敢当的石刻中,有的加上了“泰山”二字。在传播中,“石敢当”与“泰山石敢当”并存。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石刻,如“石将军”、“石大夫”,间或还有“姜太公在此”等。清代、民国年间及当代,则以“泰山石敢当”为主。石敢当习俗,历经各代,达于今日。清代以来,在泰山周边还出现了祭祀石敢当的庙宇——“石大夫庙”,同时存在庙会——“石大夫会”,尚有利用石敢当的原型制作年画者。

    我国的传统观念,一向重视安邦定国,表现在形式上,则要求一个国家要有一座山作为镇国之山,一个州要有一座山作为镇州之山。而泰山以神山著称,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配天作镇”的。东岳庙里的东岳大帝手里所执的就是作镇之圭。而且泰山之镇与其它山岳不同,它威力无比,镇的是乾坤,因此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由于泰山有镇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块小石头来镇宅安宅,当然会鬼邪俱逃。石敢当与泰山联系在一起,盖因如此。

    泰山石敢当是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同样都是对泰山崇拜的拓展和外化。石敢当因泰山而壮威走遍天下,泰山石敢当成为泰山驻外的“和平使者”,它从精神层面对炎黄子孙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它通过有形的石刻和无形的传说,把五岳独尊的泰山带到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凡是受到华人文化影响的地方就有泰山石敢当,是泰山“平安”文化的外化,有了一块泰山石敢当,就等于把泰山带在了身边。

    二、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的文化精神内涵:平安、和谐、勇敢、正义、福康
    蒋铁生先生在其《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及时代意蕴》一文中对泰山石敢当习俗产生的历史渊源、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作了清晰的梳理,明确析出石敢当习俗先后经历了萌芽阶段(上古——汉朝)、发展阶段(汉——唐)、变异阶段(五代——明)和兴盛阶段(明末清初——民国时期)四个阶段。认为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远古灵石崇拜是其形成的基础,敬祖祭鬼风俗和泰山石崇拜是它形成的社会环境,而人格化的石敢当又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泰山石敢当是多种意识形态合力形成的结果,成为我国民俗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民间习俗。泰山石敢当习俗所表现的“平安文化”, 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认知,因此它可以广泛传播。这种文化现象具有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笔者认为,蒋铁生先生提出的泰山石敢当习俗表现“平安文化”,这是毋庸置疑的。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相结合进行文化传播。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有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国内外广大地区大量精美的石刻和造像之中,它们不但具有美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且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主要形式有:将“泰山石敢当”五字刻在石头或石碑上、刻有太极八卦的石敢当、雕石狮或兽类的石敢当、在石头或石碑上刻“南无阿弥陀佛”的石敢当、兼具纳福的石敢当、与“符咒”结合的石敢当、塔形石敢当、碑碣雕像类泰山石敢当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侗族、羌族、水族、白族、彝族等民族,将泰山石敢当与门神结合起来,在门上钉木制虎头,在虎口中书写上“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非物质形态在各地的传播,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民间传说中,这些传说以石敢当或者以石敢当泰山风物传说为中心,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泰山石敢当的传说群,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关于石敢当的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自清代以来,有许多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和整理,在全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具代表性的有:石敢当与女娲和黄帝的传说、石敢当与姜子牙封神的传说、石敢当是五代将军说、石敢当是古代武士说(北京版)、石敢当神医说(河北版)、石敢当大夫说(清朝记载)、石敢当镇宅辟邪说(广东版)、泰山石敢当驱鬼、驱妖的几种版本(泰山传说)、唐太宗与石敢当的传说(泰山传说)、台湾地区石敢当传说等。

    笔者通过阅读上述泰山石敢当习俗有形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相结合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典籍和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在泰山石敢当习俗“平安文化”的基础上,初步析出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着以下文化精神内涵:平安、和谐、勇敢、正义、福康。
    1、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平安”文化精神内涵。
    石敢当习俗是古代崇拜和灵石崇拜的遗俗。其本源义就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
    立(砌)石刻“石敢当”之类语言的基本作用是什么呢?诚如上文提到的福建莆田出土的唐大历五年(770)石铭所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灾秧”是也。“石敢当”三字中有“石”字,且刻于石上,其作用是厌殃镇邪。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丸石于宅四隅,则鬼无能殃也”。北朝庾信《小园赋》:“镇宅以埋石”,吴兆宜注《荆楚岁时记》:“十二月暮日掘宅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王成竹先生认为,这就是石敢当的由来。莆田出土的石铭原埋于宅下,镇宅之意不言而喻。

    明代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行。《通俗编》引《继古丛编》云:“吴民庐舍,遇街衢直冲,必设石人, 或植片石,镌石敢当以镇之”。袁枚的《随园随笔》中记载:“镌今俗为厌胜,辄树一石于当所,曰石敢当”。上世纪二十年代,邓尔雅先生调查:“粤俗随地有泰山石敢当石刻。大抵其地有鬼物为祟或堪舆家以为形势而弗利居民,借此当煞气耳”。清代王渔洋山人《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近代,在枣庄市底阁曾发现一块奇怪的岩石,上刻有“镇宅煞鬼,隆庆二年立”字样。肥城县张庙村亦有“泰山镇石宅”小石碣发现①。

    随着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石敢当演绎成石大夫是在明代,其信仰范围主要是在泰山周边地区,这种风俗起源于泰山北麓的章丘。据《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

    另外,台湾石敢当民间传说有纳福、驱风、辟邪、止煞、防水、消灾等功能,因此,石敢当被广设于三叉路口或门外,来防止邪煞之气来伤人。台湾西螺的泰山石敢当主要目的是防止水灾,其碑上的刻字,“泰”字上的水少一点,而“石”字却多一点,螺阳基金会陈董清河先生解释说“石头多一点水少一点”,有防止水灾的意义。

    总之,泰山石敢当作为山石崇拜的风俗应用,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安居、太平的愿望。从灵石能抵挡一切→在宅的四隅埋石镇鬼→石敢当的石碣或石人埋于房基或砌于房屋墙壁或立于桥头要冲→“治病”、“门神”、“辟邪”、“防风”“防水”、“消灾”。这些现象无论在何时何处,主要作用都是用来辟邪厌殃,祛病救灾,佑护平安的。归根到底,一言以蔽之,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的主要文化精神内涵就是“平安”。

    2、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和谐”文化精神内涵。
    唐朝前期的敦煌文献中,记载了唐开元年间的民俗,详细说明了镇宅石的用法和功能。其中伯四五二二卷《宅经》云:镇宅石可以平息家庭纠纷,“妇姑斗争,取石重六十斤,埋门外,即罢”。唐初镇宅石功能有了变异,功能扩大到可以使家庭和睦,平息纷争,这些都影响了后来的泰山石敢当习俗。目前在福建晋江金井镇围头街尚存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五年立的石敢当石碑。高172厘米,宽52厘米。碑首镌八卦;额刻楷书“石敢当”3字竖排;下刻铭文,楷书,竖排5行。铭文②内容为:“本乡之中有大路,其直如矢,由来久矣。是年也,叨蒙主帅降乩命立石碑,则人众和睦,闾里有磐石之固焉。  道光乙巳年桂月谷旦围江公立”。这则铭文明确表述石敢当碑立之后,“人众和睦,闾里有磐石之固焉。”虽然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是从侧面反映了石敢当习俗蕴含和谐、和睦的文化精神内涵。

    3、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勇敢”文化精神内涵。
    石敢当信仰的流变传承比较复杂,西汉史游《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在注中说,石系姓氏,敢当是所向无敌的意思,石敢当乃当时一名勇士。后在流传过程中逐渐神化。泰山石敢当的传说众多纷纭。其中石敢当是五代将军说就是其中的版本之一。历史人物石敢确有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晋高祖镇常山。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与晋高祖相遇于途,遂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室,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遂免晋高祖于难。”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知远遣能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闵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高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闵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两处记载充分说明石敢确有其人,明代杨信民在《姓源珠玑》中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闵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晋祖与闵帝议事,智远拥入,石敢当格斗而死,智远尽杀帝左右,因烧传国玺”。将“石敢”写作“石敢当”,这是有意将历史人物向石敢当灵石靠拢,这个记载已完全将五代勇士石敢和石敢当灵石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了镇石石敢当的人格化④。这成为石敢当传说的一种版本逐渐为人民所接受。杨信民明确表述“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这个勇士形象成为石敢当的主要造型之一,也塑造出了石敢当的“勇敢”形象。后来的许多民间传说对石敢当也都是以“勇敢”为基本评价。《泰山石敢当(之一)》:“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他家住徂徕山下桥沟村。这个人在泰安城给人家测字,他很勇敢③”。因此,石敢当也就成为了“勇敢”的代言词。

    4、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正义”文化精神内涵。
    因为民间传说中泰山石敢当本事高强,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成为百姓眼中的“义士”,是正义的象征。此在鲁岳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石敢当》可见一斑:
一次东岳庙会,石敢到会上卖柴,见一伙无赖之徒,在大庭广众面前竟敢调戏民女,他气愤不过,抡起扁担就打。起初,那伙无赖还嘴强耍刁,石敢三下五除二,一阵扁担,直把他们打得跪地求饶才住了手。就这样,石敢凭着一身本领,一腔的豪情,常常为百姓打抱不平,除暴安良,好多连官府都管不了的无赖,都被他降服了。此后,凡人们路遇坏人,只要说石敢来了,坏人便象老鼠听到了猫叫,闻风丧胆,夺路而逃,石敢这个名字,也就在泰山附近流传开了。人们钦佩他见义勇为,敬慕他的胆识武艺,便把石敢尊称为“石敢当”。

    另外一则民间传说《泰山石敢当(之一)》开头就讲:“泰山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他家住徂徕山下桥沟村。这个人在泰安城给人家测字,他很勇敢,什么也不怕,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很有名,都知道他很厉害。有些人被欺侮了,就找石敢当替他打抱不平。⑤”。另外,在古代一些志趣文章里,有说过雕刻成人形的石敢当开口戏弄阿谀奉承的贪官污吏的事,这都是石敢当正义的象征。
实际上,泰山石敢当习俗中蕴含的勇敢和正义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这两个突出文化内涵可以概括成“敢当”精神。敢当精神也就是勇敢和正义的综合,体现着人们对维护社会公平、世界清明的期许和盼望。

    5、泰山石敢当习俗蕴含“福康”文化精神内涵。
    上文提到,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令张纬维修县治,出土一块石碑,上刻“石敢当,镇百鬼,厌灾秧,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五年县令郑押字记”诸字。由铭文可知,这时“石敢当”的功能已经多样化,不仅可以辟邪、镇鬼,还可以为百姓和官吏造福,也能够为儒家的教化服务。

     另外,汪曾祺在小说《故乡人》中有一节叙述了扬州高邮一带的建房习俗,其中说到工程开工前的立石仪式:

     当外墙砌出地面后,旧时有的人家还有“立石”的风俗,即在外墙正对大道,或是正对巷口的一面(有的人家是在墙拐角处),立置一块石墩,石墩露出地面一二尺高,外侧磨平,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也有石上不刻字的,其意均为避灾祈福。瓦匠此时也有一段立石“喜话”:
    基石生来四角方,出自泰山尖顶上。
    月洗日晒天地造,风霜雨雪石敢当。
    千锤万凿奠基石,今日今时到主家。
    基石托住主人福,主家基业万年长。
    石敢当铭文中的“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以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墩及瓦匠的立石喜话,都充分体现了泰山石敢当习俗蕴涵“基石托住主人福,主家基业万年长”、“福康”文化精神内涵。

    三、结语:保护泰山石敢当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积极向上、富含“正能量”的泰山石敢当习俗文化精神内涵,构筑“国泰民安”和谐社会。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石敢当习俗(主要包括信仰和传说)亟需全面、整体、多方位保护。
    一是实物载体的保护。
    1、泰山保护。泰山是民族精神之山,国泰民安之山,世界首批中国首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敢当与泰山渊源有自,故石敢当前加泰山成为“泰山石敢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公约》、《保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山东省《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对泰山的自然、人文原真性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2、对古今中外现存的泰山石敢当碑碣、雕像、庙宇等进行保护。

    二是意识形态的保护
    1、尊重中华民族乃至海外华人、异国族群对泰山石敢当信仰的自由。
    2、对泰山石敢当故事、戏曲传承人及其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及时记录整理、保存原真性的文字资料、录音资料、影像资料。
    3、在传承中注重可持续发展,挖掘弘扬泰山石敢当习俗中“平安”、“和谐”、“勇敢”、“正义”、“福康”的文化内涵。
    泰山石敢当习俗历经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它与泰山信仰相结合,同时也与各地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它扎根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泰山石敢当习俗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一种民俗现象,具有较高的文化创造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艺术创造价值、现实利用价值⑥。譬如,泰山石敢当习俗中“勇敢”、“正义”的文化内涵形成的“敢当精神”,应该大力发扬光大,借以激励人们嫉恶如仇的勇气,一定会推进社会不断清明进步。
综上所述,加强对泰山石敢当实物载体和意识形态的发掘、保护,弘扬泰山石敢当习俗中蕴含的平安、和谐、正义、勇敢、福康等积极向上、富含“正能量”的文化精神内涵:发扬敢当精神,促进社会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这种国泰民安的盛世愿景正是习总书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视对这种良好民俗的宣传与倡导,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团结与凝聚力,构筑“国泰民安”和谐社会一定会起到积极而有力的作用。

    (泰山研究院 文博副研究员   米 山)
    ①吕继祥《石敢当初探》, 载《民俗研究》1989年第2期。
    ②《石敢当铭文》,粘良图选注《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③⑤陶阳 徐纪民 吴绵 编《泰山民间故事大观》,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④⑥蒋铁生《泰山石敢当习俗的流变及时代意蕴》,载《泰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泰安市文旅局
泰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泰山网
中华泰山网

泰山石敢当研究院 版权所有   鲁ICP备19040407号-1 鲁ICP备19040407号-2  工信部 联系我们
网址:www.sgdbwg.com  邮箱:sgdbwg@163.com 微信公众号:泰山石敢当  
您是第 位访客,欢迎您!